春风百草香
南翔
这是一本很纯粹的散文集。
这是一本隔着年代的长者读了也有一种体己的温暖、一种想做白日梦的冲动,一种猝尔感觉没有忧伤的缱绻便没有深刻人生的憬悟,一种将坦诚、纯净、憨直与智慧流泻笔尖的散文集。
这是一本可以打破年龄轨范、师生界限、男女区别之阅读的散文集。
不同的年月,曾给我的老师、大学同学、内地研究生与已经工作多年的学生出书写过序跋或评论,给德彬新书的序与评,想必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但此次却不是应他的邀请而为。德彬与我师徒相称,也是我在深圳大学现当代文学研究生的关门弟子,亲密程度自不待言。或许囿于腼腆的个性,抑或得知我近来一眼出现玻璃体混浊,医生叮嘱慎用电脑,一段时间以来,他已经不再给我发他的新作电子版。他的责编秦爱珍给我电话,说他的散文集前面是空白的,老师能否写篇千字文以作前缀。当下答应,并尽快调阅了他这本不算太厚的在创作小说之余的十万余言散文集。
边读边想起日常他跟我上课、出行以及采风时的言谈,或家乡生活的甜蜜与苦涩,或大学毕业之后工作的困倦与彷徨,或青涩后生的情欲苦闷与荒唐,或不同教育期间的疑惑与窘迫……
很多年以来,在大学包括以培育文艺青年为己任的中文系,文艺青年头上不仅没有五彩光环,甚至成了一个贬义词。滔滔者天下皆奔经济的大潮裹挟之中,文史哲专业几乎成了“苦闷的象征”;即便堕入其中,也应埋首学问,专心论文,以期流畅毕业,擎起学历与学位的敲门砖,开辟人生的下一个斑斓里程——寻觅一份家长认可,社会认同,自我认定的堂皇职业。
在这一点上,德彬就显得不大合时宜。
第一、他太钟情创作。这里讲的主要是文学创作中的小说与散文,虽然他也不是不能写评论或论文,他的评论多次发表在中国作协的《文艺报》及其它权威报刊;也有一些省内外已经成名的作家,邀约他为之撰写评论,但他最痴心的还是虚构尤其是小说创作,这就很可能为大学几乎清一色的学术浓荫下,投下一缕刺目的光斑。我曾经不止一次为他的稻粱谋计,拉他创作之余,做一些为时政服务的写作,认为也是深入生活的一种方式,他要么反应迟钝,要么流于应付,令身为师父的我也无可奈何,只能摇头作罢。
第二、他太喜欢自由。说实在,自由是人的天性,也是写作的天性,谁人不喜欢自由呢?自由的想象,自由的时间,自由的抒发。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青年,背景是一对渐趋衰迈,无论寒暑春秋都在地里躬耕小麦或花生的父母,他一直的人伦理想是将终有一天,把鬓生华发的高堂接来深圳;可是米珠薪桂的当下,遑论令人咋舌的房价,他的职业设想,却还是一张即使薪水不高却写作时间较多的自由敞放的书桌。
第三、他太过憨直。写作人,一般不缺少洞察乃至斡旋世事的能力,《红楼梦》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洵为写照。写作人也是人,与世人无异的是,基本具有圆通与憨直两种,当然也有很多交叉与中间状态。德彬南来驻扎深圳,一心考研深大那几年,我即在文学院分管研究生招考,此前他在《小说月报》上看到转载我小说所附的简介,算是认识,南来也算拜师。考研期间他除了埋首复习,死记硬背,很少与我照面,偶在饭堂或泳池见面,备考得一脸蜡黄的他,却从不谈考试。这算是为自己也为师父的清白避嫌么?结果是接二连三地考砸,直到弟弟在深大光电子博士毕业了,他还趴在文学院读硕士!值得庆幸的是,他一考二考三考总算考上了,在政治英语以及所谓专业课的刻板考试面前,他此前发表的几十万字作品,连一根稻草的功能都不具备。可是我们的文学教育目的,不正是需要培养这样天资颖悟又勤奋刻苦的文学青年么?面对考试的关隘以及种种有形与无形的栅栏,我身为文学院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多年,却一点改变现实的能力都没有,唯一能给学生做的事情,就是多给他们一点鼓励,一点引导,一点外出探望大千世界、丰富生活的机会。
我常想,对学生的呵护是应该的,对学生的严格也是应该的,但目的只有一个,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有利于他们多出成果,有利于他们尽快超过他们的老师!
值得欣慰的是,目下,德彬小说在本省后中已经较有影响,他散文中的感受、趣味、情感及文字也颇多可圈可点。试摘几例:
曾经年少爱做梦,一心想寻那彼岸花,跋山涉水不辞苦,上穷碧落下黄泉。在北国时觉得南方是彼岸,到了南方北国又成了彼岸。风云流转,少年生出坚硬的胡茬,却发现花朵不在彼岸,佛祖不在寺庙,文学不在学院,皆在自己心中。过去的几年,与其说是寻梦,不如说是在逃亡,你要寻找一个安放心灵的伊甸园。你逃避别人的地狱,可你最难逃脱的却是自我的地狱。《彼岸花》
你不皈依上帝,也不屈从魔鬼,你只做你自己。你气色真好,眼睛里张着梦想的风帆,忘了小径上洒落的泪水,忘了形同枷锁的玫瑰,忘了过往的一切,兴致勃勃意气风发,一如你从村口启程的那天。《逃不开的命运》
少年的声音有一天变得粗厚低沉,沉默寡言,鱼一样行走在城市的街道。再也没有童年了,你眼前,华而不实的霓虹,玩游戏的男女。可你又说,少年就藏在霓虹后面的黑影里,在麦田打滚,在河中嬉闹,在荒野奔逐。《街道上的黑鱼》
在不断摘取文学果实的同时,身为师父,也有需要敲打徒儿的地方,譬如生活与写作的多样性问题;自北而南,如何将乡村与城市、过去与现实、感性与理性整合提升的问题;文学审美理想的呈现问题等等,都是他沿着文学之途走下去的拦路虎。
苏轼状景有句:“暮色千山入,春风百草香”。
送给他,以为后继者雄,是为序。
《城市边缘的漫步》
跌跌撞撞的这几年,徘徊于街头巷尾,游荡在城市夹缝,零零散散的一些感想,收集起来十万余言。记录一段漂泊的心路旅程,又不同于主流书写,所以取名为城市边缘的漫步。
这是一本隔着年代的长者读了也有一种体己的温暖、一种想做白日梦的冲动,一种猝尔感觉没有忧伤的缱绻便没有深刻人生的憬悟,一种将坦诚、纯净、憨直与智慧流泻笔尖的散文集。
该书于年9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当当、亚马逊、京东和各大书店上架出售。
作者简介:
欧阳德彬,农历年11月生,深圳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师从作家南翔。曾在《山花》《作品》《西湖》《野草》《岁月》《文学港》《黄河文学》《福建文学》《文学与人生》《城市文艺》(香港)等文学期刊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数十万字。曾获万松浦书院文学新人奖、浙江作家网青年文学奖、深港两地短小说大赛优异奖、五店市海内外散文奖提名奖等。
各界点评:欧阳德彬是我高校任教二十余载经历的文学功力最好的学生,也是唯一在校期间用稿费养活自己的学生。
——作家南翔
第一次收到他的小说投稿,人物形象让人印象深刻。
——《香港作家》主编蔡益怀
读了他近期的小说,觉得大有进步,文学、结构和立意都不错,有些很好的细节。这是特别难能可贵的。
——香港作家王璞
几篇小说读后,笃信他的天赋,这种天赋在布洛茨基那里的解读理由是写作者的自嘲能力。而在我看来,则是一种感受能力的精确传递。
——作家刘元举
按一般意义上的标准来衡量,欧阳德彬的小说常常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文字很沉静,节奏不疾不徐,几个连贯的片段构成一篇小说,有点学院派的感觉,甚至有点民国小说的味道。
——作家王国华
小说作品着重于现代物欲下的边缘人性,叙述沉稳,想象丰富,于普通的社会状态中发掘出人物的精神张力,具有奔放不俗的文学追求和理想主义的光彩。
——浙江作家网首届青年文学奖颁奖词
谁看好了白癜风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