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玻璃体混浊 > 疾病危害

孩子视力的所有问题都在这里了by沈姥

沈姥姥是who?

年华东师范大学物理学系本科毕业

年完成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与多伦多大学霍特曼管理学院EMBA课程

从事眼镜行业22年

自己是度高度近视眼

女儿也未逃脱强大的遗传基因

(因为太太也是度近视)

先后担任过美国AO镜片的销售代表

眼镜店的验光师和店长

年开始成为眼镜行业专业培训师

年出版《理解眼镜》丛书一至四辑

年创办眼镜行业第一个在线教育平台

——视库在线

沈姥姥干过啥

年,我在视库在线教育平台开办了一档谈话节目,名为《沈姥姥讲故事》,专门谈一些行业趣闻八卦。结果有一期节目成为行业第一条00+,沈姥姥这个名号便广为流传了。

最近大茉莉的花粉群里又出事了,一个漂亮的不像实力派的专业老师耐心细致的微课让家长们轰动了。在家长们的一再要求下,原本1个小时的的微课最后几乎延长了一倍时间。我们整理微课资料的时候文字超过了2万字,只能把部分文字转化成图片形式发布了。以下是整理的资料,希望对没有进群参加微课的家长有帮助。

青少年儿童视力发育的规律

这个表是一个实验统计结果,因为并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计算出人类发育过程中眼轴的长度应该是多少,但是经过大量的统计筛查,我们大概得出上面这张表。

就是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他的眼轴是很短的,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这个桌子很短,那么我们的力量在一般情况下会把这个酒杯推到桌子外面去,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远视。所以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是个高度的远视眼,差不多接近度远视。

随着人的生长发育,整个人的骨架越来越大,我们从几公斤变成几十公斤,从几十厘米变成一米多高。一个人在生长了数倍之后,他的眼球也会慢慢变大,这个时候他的眼轴就开始慢慢变长。经过大量数据统计,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人在不同年龄段,一个可作为参考的标准眼轴长度。

刚才有个妈妈说,他的孩子是两岁半,但是他的眼轴已经是21毫米了,大家对照一下这个表,21毫米已经是一个9岁孩子才可以有的眼轴长度了,说明他的眼轴发育已经过快或者说过长。假设在孩子今后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育的速度和正常人完全一样,那么等他到19岁的时候,他的眼轴长度就会超过标准值,也就是会变成近视眼。

为什么是近视眼,大家再想想这个啤酒杯的游戏,如果桌子太长了,推的力量不变的话,那么这个杯子肯定不会被推到桌子边缘,而是在前方的一个地方停下来,这个情况,我们称之为近视眼。所以这个孩子就算现在他的视力很正常,没有近视表现,因为只有到眼轴超过24毫米才成为近视。但是以他现在的年龄去推断,他成为近视的概率是非常高的。

所以关于眼轴,我们有几个关键点跟大家分享:

眼轴是判断这个孩子眼球发育状况和变化趋势的一个重要参数。所以大家有条件的话,可以在某个时间段,比如在幼儿园时期去测一下孩子的眼轴长度。测完你可以对照一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常的眼轴长度,可以判断出他是发育超前,还是发育滞后了,或者是刚刚好。

这个时候,如果他眼睛的屈光状态不是完全正常的,就是达不到1.0,验光出来是有度数的,不管是远视也好,近视也好,但只要他的眼轴长度,跟他的这个年龄段是相符的,那么你就不用担心,这个孩子眼球发育是正常的。但是相反,如果他视力很好,达得到1.0,验光出来也没有近视远视,但是他的眼轴长度已经超过了他的年龄应该有的长度,那么他很快,说不定再过一两年,就变成近视了。因为眼镜还会发育生长,年龄没有到,眼轴还是会一直长的,所以验光度数这个数据,对孩子是没有意义的。

目前,我们人类科技已知的所有技术手段都没有办法把已经长长的眼轴变短回去。不管是任何手段,任何一个机构,不管怎么做广告,他都不敢说我可以让眼轴变短。最多能说我可以想办法不让眼轴变得更长,这是可以做到的。所以说要彻彻底底根治近视眼,目前没有任何办法可以做到。现在所有机构的一些手段,只不过是控制或者矫正,并不是治愈。

年轻的爸爸妈妈可以对照一下这张表。一个正常的孩子,从出生到他五岁左右的视力变化过程。刚刚出生的时候,他是个高度远视,这时候他基本只有光感,只能看到光,比如说用手电筒去照他,会有一些对光的反应,特别是强光。到了半个月左右,他开始有瞬目反应,比如说你用手指接近他眼睛,他会闭上眼,这是一个眼睛自我保护的本能。

到一个月左右,他会有固视反应,就是他能够盯住一样东西去看,眼睛学会瞄准目标,特别是较大的物体。然后到了三个月左右,开始注视,会跟随你的一些动作去转动眼球。然后慢慢开始成长发育。正常情况下,一个小朋友在幼儿园查视力,比如说三岁孩子如果查出是0.6,0.7,家长根本不用担心,因为这个年龄他的标准视力就是这样,因为刚才看到那张表就知道,他的眼轴还没有达到标准值。

到了五岁以上,这个孩子的视力有可能达到1.0,不过大家不要以为1.0就是最好的视力,因为有些孩子可以达到2.0甚至更高,可能会有飞行员或者射击高手的天赋,1.0只是一个合格线,并不代表这个人的视力最佳。在这里篇幅所限,我们不去过多讨论1.0代表什么意义,只要记住,1.0代表这个孩子视力正常,当然,超过也很正常。

现在有些机构会到学校给孩子做一些视力筛查,一般用的是视力筛查仪这个设备,你会看到记录结果的单子里有个R,后面有个阿拉伯数字,一般是1到10之间的某一个数字,这个R代表了这个数值的可信度,只有视力筛查仪才有这个数字显示,一般的电脑验光单是不显示这个的。视力筛查仪只是用来做筛查工作,做定性而不是定量的分析。

以上这张表,就是指了在视力筛查仪上显示出这个孩子的一些屈光状况。S就是代表他近视或者远视,正(+)是远视,负(-)是近视。C就代表散光,正是远视散光,负是近视散光。所以看到筛查结果的单子之后,你就在这张表上先去对照他现在的年龄,然后再看他的数值,如果是在白色的部分,那么你就完全放心,哪怕他显示是有近视、散光、远视,你都不用管。因为眼睛并不是一下子能发育完成的,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发育的,每个部分包括眼轴长度虹膜巩膜角膜晶状体(请忽略这些术语),都是阶段性发育的。所以在孩子发育过程中,如果得到的不是最标准的值,你不用担心,这不代表孩子的眼睛有什么问题。

这张表是针对中国黄种人统计研究出来的参考值,由于人种不同,白种人黑种人的数值和这张表上会有差异,所以你也可能在网络上检索出有些细微差别的表。但是视力筛查仪的标准是全球统一的。

如果发现有近视、远视或者散光,是否需要配镜

现在问题来了,很多家长会问,如果我的孩子查出来视力有近视、远视或者散光,但是对照表上是正常值,那么到底要不要配眼镜?

首先说远视。一般孩子差不多在5岁到9岁,有些甚至到10岁,应该还是有一点点远视,因为眼轴还没有完全长到24毫米。所以这个时候如果远视,你基本不用太担心,甚至还可以说这是个好事,说明他不是近视。随着眼轴的增长,他的远视会慢慢消除,甚至还有可能会变成近视,所以如果是远视,你原则上不用担心。

但是如果两只眼睛远视程度不一样,比如一个远视度数重,一个远视度数轻。这一般是他在婴儿时期的经历引起的,比如睡觉的婴儿床,或者吃奶的时候两只眼睛的位置等等,都有可能影响,如果出现这个问题,你就要引起注意了,因为这个有可能会演化成为另外一个问题——弱视。

什么是弱视?我们这样定义:就是在没有器质性病变的前提下(也就是他的整个眼睛的器官是良好的),但是他的矫正视力无法达到1.0,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弱视。

弱视的形成和我们视觉的形成过程有关。人的眼睛是两只,人类大脑是收集两只眼睛的信息加以处理后合成一个正确的像。如果两只眼睛的屈光状态不一样,比如一个是远视很严重,一个远视很轻,那么当我们去看一个物体的时候,严重的那只眼睛看到的物体就更模糊,这个时候大脑就无法把两个像放在一起处理。因为一个是模糊的,一个是清楚的,会互相干扰。那么久而久之,大脑会做选择题,就是把那个模糊的像关闭掉,不让它进入视觉神经造成干扰。

还有一些原因是因为行觉遮盖,有时候孩子的发型不好,头发把一只眼睛遮住了,甚至一些孩子天生睑裂比较窄,也会形成弱视。弱视不一定只是单眼,也可能是双眼弱视。比如两只眼睛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光刺激,没有得到充分的发育,都可能会变成弱视。

关于弱视不是这篇文章的重点。目前矫治弱视的方法,也有许多机构在做。医院是主要治疗弱视的机构,但是我国眼科医生严重不足,按照中国人口,需要至少23万眼科医生,但是目前只有4万,所以缺口很大,导致很多人没有办法得到及时治疗。在国外也有眼科医生不足的情况,但是会有眼镜店的验光师来分担这个工作。甚至一些社区中,眼镜店的验光师,是社区唯一的眼科从业人员。

所以弱视的治疗,你也可以去附近的眼镜店去治疗,只要你找对机构,比如说你看到他有验光师执照或者眼科医师执照,那么你就可以在那里治疗。目前弱视的治疗有两个办法,一种是遮盖法,就是盖住那只好的眼睛,强迫另外一只眼睛用起来,用久了它的功能就恢复了。另一种是光刺激法,就是用光栅或者激光去刺激,让这只眼睛尽快恢复正常。这个也不展开讨论。

但如果弱视是因为这只眼睛的屈光问题,它的屈光度要高于另外一只眼睛,那么这个时候就要考虑配眼镜了。所以我们绕回来问题的起点:对于远视,只要不对生活造成影响并且也不可能转变成弱视,你可以不用配眼镜。但是如果可能造成弱视,那么哪怕孩子的度数在正常值也需要矫正。一般情况下,要请专业眼科医师来做判断,强烈建议带孩子去医院确诊,遵照医嘱。

对于孩子的散光要不要配眼镜,对照刚才的视力筛查表,大家知道,孩子在某个年龄段,有一些散光是不足为奇的,有可能只是生理性的。

其实严格意义上,每个人都有一点点散光。比如现在有个设备可以测角膜曲率,有些眼镜店已经有这些设备了,如果有机会可以去测一下。这个数值指的是眼球的纵向值和横向值,两个值的平均就是角膜曲率。如果眼球是个正球体,那么它的任意一个方向的直径是相等的。但是如果你发现一个直径和另一个直径不相等,那就是个椭球体。所以散光的人,眼球不像乒乓球,而像鸡蛋。这是人的生理构造,发育不平衡都可能引起,导致眼球的屈光状态在一个方向和另一个方向的不一样。我们认为,这种生理散光,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正常的。

孩子的散光,只要不超过正常值,比如50度以内,或者有些年龄段在75度以内,都可以视为正常,不用采取任何手段。但是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影响到正常的视觉,甚至会引起斜弱视,那么也是需要矫正的。

现在来说近视。理论上讲,儿童应该都不是近视,因为他们的眼轴都不会长到24毫米。所以如果是近视,那么就判定肯定是有问题了,所以我们先要确诊是不是真性近视,如果确诊是真性近视,那么配眼镜是必须的。

配眼镜只是为了矫正近视,另外一件重要的事情是要控制近视。矫正和控制是两件事情,比如说开车,放开油门只会让车子减速,只有踩刹车才能让车完全停下来。放油门就是矫正,而踩刹车才是控制,必须同时进行。

近视是怎么回事

关于近视是怎么形成,目前医学界还有很多争议。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去看近视眼的眼球,他的眼轴长度是大于24毫米的,每多1毫米,相当于度近视。

高度近视的眼球,有点像吹过头的气球。近视度数越深,气球就会变得越薄,甚至会破裂。当眼轴无限增长,比如说高度近视,度左右,相当于眼轴比正常多了3毫米,整个眼球会被撑得很大,这时候就会引发许多问题,比如眼压增高,视网膜脱落等等。

我们一般认为近视本身并不可怕,因为正常眼睛,相当于不多不少正好24毫米,一丝一毫没有偏差,这个在理论上是无法做到的,就像推那个啤酒杯,正好推到多一分就会掉下去,少一分就不是最远,这个状态是无法做到的,要么是过头,要么是不到位。所以一个人,要么是近视,要么是远视,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只不过自己没发现而已。有些成年人发现到了中年,比别人更早开始老花,这个只是说明你是个没有被发现的远视而已,或许是只有50度,或者度。所以并不是说远视就是好事,近视就是坏事,而真正的正视有几乎没有。所以近视本身没有必要引起恐慌,得了近视也不是世界末日。你看世界上成功的人士,有很多是近视,比如乔帮主,比如比尔盖茨。

但是高度近视是坏事,因为会引发很多并发症,比如说视网膜剥离、玻璃体混浊,飞蚊症、眼压升高诱发青光眼,这些都是并发症。所以高度近视是要想尽一切办法去阻止的。这是我们讨论孩子视力的一个基本认知。

这里稍微讲一下调节,因为不讲调节,很多东西比如散瞳、假性近视就说不明白。

什么叫调节。当我们需要看近的时候,人的眼睛就会自动调节。这个时候,晶状体会有一个鼓起,产生一个正的度数,相当于在眼睛里放了一个凸透镜,也就是放大镜,这样我们就能看到近的东西。所以很多人年纪大了变成老花,原因就是晶状体的变鼓能力丧失了,只能用外力来帮助看清。所以你看到老花镜其实就是一个放大镜,甚至很多老年人用放大镜来看东西。

调节,可以理解为“眼睛产生一个正度数”的过程。所以人的眼睛看远或看近都没有什么问题,这是人眼的生理自动完成的:看远——调节放松(没有调节),看近——自动调节。这时候人的眼睛没有任何问题,人自打出生就会这样做。

但是如果你用眼盯着一本书看,一看就是三个小时,这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大家想象一下,如果你做一个动作——站起来、蹲下、再站起来、再蹲下,做这些动作正常人都不会有任何问题;但是如果让你蹲三个小时,那我相信三个小时以后,就算你没趴下,但是如果让你再站起来的话,你就会站不起来。为什么呢,因为你的肌肉已经僵住了。这就是看书三个小时后眼睛碰到的问题。

如果你的眼睛看近看三个小时,再看远的话,你的眼睛也会停留在调节的状态,也就是晶状体持续鼓起并且僵在那里了,依然保持一个正的度数的调节状态。你看远处就会模糊。这时候,我们给你戴上一副负度数的眼镜,去抵消这个调节(调节相当于戴了一副正度数的眼镜),你会发现又能看清楚了。因为之前眼睛保持了一个正的调节,看远肯定看不清楚,所以用负的近视眼镜去抵消了这个调节,又变得很清楚了。所以家长会说:“这个孩子近视了吧?因为他戴了近视眼镜才能看得清”。但其实这不是近视,这时候孩子只是暂时性有近视的症状而已,这个我们就称之为假性近视。

这也就是为什么假性近视是可以治疗的。就像你蹲了三个小时,如果你坐下来休息一下,或者给你按摩一下,热敷一下,或者打一针肌肉放松针,那么你就会很快恢复正常了。甚至最简单些,你睡一觉起来就都好了吧。治疗假性近视也有对应的各种手段,假性近视是完全可以被消除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这个时候需要说一下散瞳。散瞳的作用就是让睫状体麻痹(放松),让人丧失调节这个能力(所以被散瞳的孩子是没办法阅读的,因为他丧失了调节力)。我们通过散瞳,把他调节的肌肉麻痹了,没有办法发挥作用。

为什么要散瞳呢?有两个目的,一个是治疗假性近视,因为睫状肌处于紧张状态、晶状体处于调节状态没有办法放松,导致看远模糊,就形成了假性近视;这个时候如果用了散瞳药,那么睫状肌就马上麻痹了,可以放松了,看远就没问题了。不过,要注意,这时孩子看近就看不成了,因为晶状体调节能力丧失了;所以有些治疗假性近视的药物是让孩子在夜间入睡前使用的,就是考虑到晚上睡着了不需要看近。

散瞳的另一个用途,就是判断真假近视。医院检查视力的时候,医生会怀疑这个孩子是真性近视还是假性近视。如果是假性近视那是不需要配眼镜的,如果是真性近视,那就必须配镜。这个时候一般用散瞳来判定:如果散瞳之后依然是近视,那么说明他的眼睛已经跟睫状肌和晶状体的调节没有关系了,而是眼轴过长,这个时候我们就判定为真性近视。如果一散瞳,近视现象消除了,甚至有些孩子散瞳以后变成远视,那就说明他是假性近视或者是生理性远视,那这些孩子的家长就不用担心,孩子的近视现象只是看近太久了,导致的暂时性近视现象。

那么有家长问,是不是所有的验光必须要散瞳?这个问题,近期国内医学界也在展开辩论。医院的褚仁远教授提出的一个观点是,全部要散瞳。但是其他一些年轻的验光师对此持反对意见。而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

首先,十六岁以下的孩子在初次配镜的时候(初次配镜,初次配镜,初次配镜,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必须要做散瞳。

其次,被定义为远视性质的孩子在验光的时候,必须要散瞳,不管是第几次验光。原因见上图,这里也不展开了。

结论:散瞳不是一定要的,远视或者远视性的孩子必须要散瞳验光。近视的孩子,初次配镜可以散瞳,以后就不必了。

一般眼镜店有物理散瞳的方法,同样能达到散瞳的效果,但是更安全,而且不会让孩子丧失调节力,这样他回家就能正常看书写字了。而散瞳药,或多或少是有点危险性的,这里篇幅所限这个问题也不展开讨论。大家可以自己去查一下,常用散瞳药阿托品的副作用,比如会引起心跳加速,眼压升高,甚至诱发隐形青光眼的爆发导致致盲。所以并不是百分之一百安全。因为不安全,所以我们建议尽量避免使用,医院标榜他们可以散瞳,我们就一定要用药物散瞳。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近视眼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因为了解了近视眼的产生,我们才可以做到近视眼的预防和控制。

中国近代史上,有两次近视眼发病的低潮期。一次是抗战-解放战争时期,一次是年到年。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在这些时期近视眼的发病率那么少呢?这说明近视眼与长期近距离用眼有关,而这些时期是“学校不上学,学生不读书”的年代。所以我们发现其实要预防近视眼,有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各位家长们让你孩子退学,就不会有近视眼了。放牛娃是几乎没有近视眼的,但是我想你一定不会接受这个方案。

但是知道了近视眼的形成最根本的原因之后,我们需要寻求一些可能的,预防近视的防范。

近视预防的三板斧

中国是全世界近视眼人口最多的国家,我们拥有这个星球上一半的近视眼,所以中国是无可非议的近视眼第一大国。所以我们国家对近视的防控也是格外重视的,我们邀请过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到中国来进行研究、讲课。美国的德国的新加坡的,还有台湾地区的香港地区的我们都碰到过,可以说中国在近视眼预防控制上和全球对接非常频繁。

首先,目前国际上主流的观点认为,增加户外活动能有效预防近视眼。

其实近视眼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人类的“进化”,因为古时候人类是看远为主,所以他们不可能有近视。而现代人是以看近为主,我们生活空间往往在四米的范围内。所以这个时候眼睛一直处于看近;那么眼睛会误认为“我的主人是根本不需要看远的,既然你不需要看远,那我只要配合你看近需求就好了么”。

所以增加户外运动,会让成长发育中的眼睛收到一个信号,就是我们人还是以在大自然生活为主的,还是需要远距离用眼的,这个信号很重要。同时,大量的日光照射,也会促进大脑皮层一些和视觉有关的腺体的分布,这些,都被认为对预防近视有效。

比如澳大利亚就很少有近视眼。我女儿在澳洲上学,现在所在的班级只有两个近视眼,一个是我女儿,另一个是来自河南的一位同学,全班二十几个人只有两个华人近视,其他人只有远视眼。因为这里的孩子每天的户外活动是远远超过两小时的,这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所以足量的户外运动,是对孩子眼睛的第一保障。

各位家长也需要给自己的孩子们做个决定。当然我知道每个家长在孩子生下来的第一天,都会确定自己的孩子可以上清华北大,可以进哈佛耶鲁。每个家长都会这样想的,包括我的孩子在生下来的时候我也产生过这个念头:我们家会不会培养出一个哈佛的孩子。

如果家长把这个心态调整好的话,真的不要让孩子去读那些他这辈子都不会用到的书,我不知道这些书读来何用。还是可以让他多一点户外运动,不要太迷信应试教育,让孩子得到一些他应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其次,要减少近距离用眼。

这里我们会谈到关于电视机的问题。过去我们是反对孩子看电视的,甚至有些家长还把电视机装上锁。现在呢,我们当然还是反对的,因为看电视会剥夺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但如果你发现你的孩子在玩pad的时候,你还不如帮他把pad上的内容转接到电视机上面,这样相对还好一点点。因为电视机的距离至少在三米或者更远,好过用pad,那个只有25厘米到35厘米,pad真的属于高强度近距离用眼,更何况还有蓝光伤害。

第三,也是中国家庭特别容易忽视,就是尽量去建立屈光发育档案。

屈光发育档案,应该从孩子出生到1周岁左右,就要开始,给孩子建一个屈光档案,包括孩子每个阶段的屈光的指数。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说眼轴长度,你定期去测量他的眼轴长度,就能监控他的眼球发育的情况。只要眼轴长度发育是正常的,其他的都还好,就不用多担心。包括他远视度数的变化,散光度数的变化等等。如果一旦发现问题,出现拐点了,那么这个拐点的时期,往往就是要重视的非常重要的时期。

我回忆自己小时候,其实视力还可以,我父亲是近视眼,但是我母亲是远视眼,按理说我不是百分百近视的。我记得就是在初中的时候,开始迷恋看武侠小说,而且那个时候的书籍,印刷质量也很差。当时父母是反对我看这些书的,所以有时候会躲在被子里看书,或者走路看书等等。就在那一年里,我大概一下子产生了度的近视。

如果你是定期监控你孩子视力的话,你是不会允许你孩子有如此长的时间去变成近视的,你早就可以采取措施。一开始,初期往往表现为假性近视,这个时候如果采取合适手段的话,孩子的视力完全可以变回正常。所以呢,建立屈光发育档案,我们认为也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有很多理论在社会上流传,真真假假,其实大家也不知道是不是应该相信。比如说弹钢琴,一般认为弹钢琴的孩子,有较大概率会变成近视,其实也不完全是。刚才的概念大家理解的话,以后做任何事,只要适度适量,就不会变成近视。如果弹钢琴能坚持每弹一会儿就让他眼睛放松一下,出去玩一会儿啊,跳跳绳踢踢毽子啊。

总之,孩子做了一件近距离用眼的事情,马上让他去做一件远距离用眼的事情,或者交替用眼的事情,让他的眼睛的晶状体动起来。就像你蹲得久了,马上站起来小跑步一下,跑一圈马上就好了,肌肉就放松了,没有任何事情是一定不可以的。

但是pad和手机例外,这个东西实在是非常有害,我甚至觉得乔帮主发明的这个ipad,简直就应该叫做近视眼生成器。现在在美国也挡不住,美国一直是全球近视眼发病率较低的国家之一。因为他的国家国土辽阔,教育体系,包括美国的文化是非常重视孩子的户外体育运动的,每个孩子都有一个体育项目。但现在美国也不行了,近视眼发病率急剧增长,相当大的原因就是因为苹果系列的产品普及应用。

如果家长没有办法完全阻止孩子用pad的话,我们强烈建议:首先装个支架,保持pad跟眼睛的距离或者角度。然后一定要严格控制使用pad的时间。可以跟孩子约定好,放个闹钟在边上,到时间就要停一下,并且帮他找个能够看远让眼睛快速放松的方式,这样可以尽量减少对眼睛的伤害。电视机也一样,距离远一些,看的时间短一些。目前我们确定的有益视力发展的运动其实挺多的,刚才说的踢毽子,还有打兵乓球、羽毛球。这种需要眼球不断捕捉目标的方法,都有助于训练孩子的反应和调节能力。

这里比较下真、假性近视。假性近视就是因为调节痉挛导致导致眼睛没有办法放松,而产生的一种类似近视的现象。这种现象,第一不用紧张,第二是可逆的、可以消除的。有很多机构用设备和器材治疗假性近视,其实都是加速让你眼睛放松,最终是可以放松的,你只要停止持续近距离用眼就可以了。

而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能够发现治疗真性近视的方法,未来如果有人真的发现了这个方法,那他一定会成为诺贝尔奖得主,当之无愧,因为对人类的贡献实在是太大了,他将造福全球十四亿的近视眼患者。但是事实上,这个办法真的没有。

我们让大家来理解一下这个事,图右是福布斯每年的一项评选活动:叫做“30under30”就是全球每年选出30个在30岁以下在某个领域的杰出人士。我随便扫描了一下,去年在医疗健康和科技领域获奖的至少这四个人都是近视眼,他们目前在健康医疗领域都是站在顶端的,代表未来研究新方向,有资金也有精力有想法的年轻人,他们自己都不得不戴着眼镜。所以说按照现在的科技,在可见的未来,我们还看不到可以治疗好真性近视的方法。

在我们眼镜行业,有行业的







































鍖椾含娌荤枟鐧界櫆椋庡摢涓尰闄笓涓?
璇婄枟鐧界櫆椋庣殑鍖婚櫌



转载请注明:http://www.ovinoi.com/jbwh/2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