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遭遇一种现象,即视野中似乎有小黑点或透明的线条漂浮不定,好似蚊虫飘忽其间,这种情况通常称为“飞蚊症”。飞蚊症是由眼球内部的玻璃体发生变化引起的,玻璃体是一种类似果冻的透明物质,填充在眼球后部,随着年龄增长,玻璃体可能会逐渐液化并缩小,导致内部纤维聚集形成小块或丝状物,这些物体的影子投射到视网膜上,就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漂浮物。虽然通常情况下飞蚊症不会对视力造成严重影响,但如果突然出现大量漂浮物或伴有闪光,应及时就医,以排除视网膜脱落或其他眼部疾病的可能性。
为什么有些飞蚊症不用治疗?飞蚊症根据其成因可分为两类:一种是生理性飞蚊症,通常不需特别治疗;另一种为病理性飞蚊症,这需要针对具体原因进行治疗。生理性飞蚊症的情况是玻璃体结构未发生变化,仅在视野中出现漂浮物的现象。这种情况多由玻璃体或视网膜血管的细胞投射在视网膜上形成,并不对视力造成损害,因而不必接受治疗。为预防此类飞蚊症,建议保持适当休息,避免过度疲劳和长时间面对电子屏幕。相比之下,病理性飞蚊症则通常由眼部疾病如视网膜或视神经问题、糖尿病眼病等引起,这些疾病会导致玻璃体变得混浊,造成视野中出现干扰物。针对这类飞蚊症,治疗应聚焦于根本的眼部疾病,以缓解飞蚊症状。
“良性”飞蚊症时间久了会慢慢自愈吗?在讨论“良性”飞蚊症的管理策略时,常见的建议包括增加户外活动、摄入更多蔬果以及维持心理放松,基于的逻辑是时间会帮助解决问题。这种观点认为,玻璃体中的浮动物质——类似于眼中的“杂质”——随着时间推移,将逐渐沉降,从而减少飞蚊现象。或者认为,随着足够长的时间,这些浮动物质最终会被眼内环境代谢掉。然而,这种理解并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首先,飞蚊症的出现指示了玻璃体的液化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发生,意味着原本固态的凝胶组织已转化为液态。将这种状态的玻璃体比喻为含有固体颗粒(“真果粒”)的果汁,眼球的转动就类似于饮用前的摇晃,导致这些“果粒”不断移动,而不是沉降。因此,期待飞蚊通过眼球运动自然沉降是不现实的。
其次,期望玻璃体中的漂浮物通过代谢过程被清除同样缺乏依据。玻璃体本身是一个无血管结构,主要通过与视网膜和脉络膜的接触吸收营养,供应给晶状体。对于如Weiss环这样的较大漂浮物——一个视盘大小的环形混浊物,以及其他体积较大的絮状或点状物质,它们几乎无法通过玻璃体后皮质(PVC)——一层单核细胞层,穿越视网膜,最后被脉络膜代谢掉。
因此,虽然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对维持眼部健康有益,但对于已经出现的飞蚊症,这些措施并不能直接导致飞蚊的消失。这要求我们在处理飞蚊症时,采取更加实际和科学的方法,而不是仅仅依赖时间和自然代谢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