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糖尿病
还会“瞎了眼”?
PopularScienceArticles
早发现,早治疗
老张今年60岁,发现血糖高已经有几年了,因为没有症状,平时不太注意控制血糖,今天突然出现视力下降,看东西模糊了,医院就诊。经过检查,视力仅为指数,行眼部B超发现玻璃体积血,医生告诉他这是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必须要控制好血糖,还要行玻璃体切除手术,否则任其发展,很快就会看不见了。老张这才知道,血糖高了还可能会变瞎。所幸,老张经过手术后,术后视力恢复至0.6。
什么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是致盲的重要眼病之一,在失明的糖尿病患者中85%左右是由DR引起。由于高血糖及血糖波动等原因,导致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微血管发生病变,视网膜及玻璃体出血,另外有1/3患者出现黄斑水肿,这就是DR。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
2型糖尿病患者:中国大陆糖尿病人群,DR患病率为23%,其中非增殖期DR为19.1%,增殖期为2.8%,农村高于城市,北方高于南部和东部,台湾地区DR患病率为35%,香港地区患病率为18.2%。
病史>20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率:1型糖尿病99%;2型糖尿病6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症状
早期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症状,逐渐出现闪光感及视力减退,病变侵犯黄斑时,出现视物变形、视力明显下降;当发生玻璃体出血或视网膜脱离时视力骤降,甚至视力指数或光感;如果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会出现头痛、眼痛,并伴有视力下降。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定期筛查眼底,及时发现病变,及时治疗。
糖尿病病人何时开始检查眼底?
多久时间查一次?
1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5年内要做全面的眼科检查,之后应每年眼科检查排查。
2型糖尿病应在确诊时开始筛查眼底病变,无DR且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至少每1-2年筛查1次眼底,轻度非增殖型DR患者每年1次,中度非增殖型DR患者每3-6个月1次,重度非增殖型DR患者每3个月1次;有临床意义的黄斑水肿应每3个月进行复查。如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引起视力下降,需增加监测频率,并进行散瞳眼底检查,必要时需要行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
对于妊娠糖尿病应在妊娠前或妊娠初期3个月开始筛查,每3个月1次。
正常眼底圈
得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能治疗吗?
如何治疗?
可以治疗,需要根据不同分期,选择不同治疗方案。当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不同,预后也是不一样的。当诊断为重度非增殖型DR或增殖型DR时,应及早行全视网膜光凝。如果发生糖尿病性黄斑水肿需要玻璃体腔内注药,注射药物包括抗VEGF药物和糖皮质激素,以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当病情进一步恶化出现玻璃积血或者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时,则需要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目的为清除玻璃体出血,松解玻璃体视网膜牵引,视网膜复位,完成激光治疗。病变早期手术成功率在90%以上,手术能使视力逆转,控制疾病发展。但是一旦进入疾病晚期,手术则难以成功。
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我们该怎么做?
其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是可防可控的,只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和定期复查。90%以上的患者都不会失明。控制好糖尿病,减少血糖波动是预防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最佳方法,要使空腹和餐后血糖均接近正常水平,使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其次,按照规范定期眼科门诊随访。另外,还要控制好血压和血脂,高血压和脂代谢紊乱也会促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
总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极为常见的并发症,是50岁以上人群主要致盲眼病之一,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防治的关键在于平稳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并定期眼科门诊随访、早发现,早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
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