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类症,由多种细菌、真菌、病毒或者寄生虫引起,化学物质、过敏等因素也能引起肺炎。
●病因病机肺炎按照发病部位来区分,可分为大叶性、小叶性和间质性肺炎,尤其以大叶性肺炎居多,一般好发于冬春两季。
肺炎在中医中属于“咳嗽”和“喘征”的范畴,大多为外感风热湿毒的原因所导致。
●诊断下面就以大叶性肺炎为例,介绍一下肺炎的临床诊断
1、突然起病,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咯铁锈色痰,出现口唇疱疹。
2、病变部位叩诊浊音,呼吸音降低,听到湿啰音,语颤及支气管语音增强。
3、血液中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增高。
4、大叶性肺炎的病理过程分为充血、实变消散三期。发病后12~24小时为充血期,肺部毛细血管扩张,肺泡内有少量浆液渗出,肺泡内仍含大量气体。
5、X线检查可无明显或仅有局部肺纹理增粗。发病后24小时左右肺泡内充满炎性渗出物,病变逐步发展为实变期。X线表现为密度均匀增加的致密影,先沿肺叶周边开始,逐渐向肺门侧扩展。如累及肺叶全部,则呈大片均匀致密影,以叶间裂为界,边界清楚,形状与肺叶的轮廓一致。不同肺叶的大叶性病变,形状不同,X线表现亦异。
●常用疗法肺炎可以采用拔罐疗法进行治疗,选取背部的大椎穴、身柱穴和肺俞穴,让患者取俯卧位,选用中等型号的玻璃火罐,然后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10~15分钟,以吸拔部位的皮肤变得红润为准。每日治疗1次,连续吸拔3次为医1疗程。
也可以选用刮痧疗法,选取背部的身柱穴和肺俞穴、胸部的膻中穴、上肢的孔最穴和太渊穴、下肢的丰隆穴,使用面刮法,每穴刮拭30次。
●中医小窍门患者在治疗期间要注意休息,不要着凉,最好配合中西药物治疗。
近视眼要预防,要谨记近视眼来临的症状近视眼属于眼的屈光异常,是指在眼球调节静止时,平行光线在视网膜前成像的眼部疾患。可分为单纯性近视和病理性近视两种,单纯性近视又称学校性近视眼,多见于青少年,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才发病。一旦发现患有近视眼,首先应扩瞳散光,以判断真性近视或假性近视。病理性近视发病年龄小,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今天本文主要讨论单纯性近视。
初期症状不明显,日久则可出现远视力减退,但近视力良好;视物双影,眼球胀痛,头痛、恶心,视物眼感困乏、干涩等视疲劳现象;中度以上的近视眼可见眼前黑影飘动。外观上可见眼球突出。
轻度近视眼并发症很少,高度者,常可并发视网膜脉络病变、玻璃体液化、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脱离、黄斑部萎缩或出血、视神经萎缩并发性白内障和外斜视等。
对假性近视,可试用做眼保健操、戴理疗镜等,以改善视力。
对真性近视,最安全有效的方法是正确验光配戴眼镜,或安装隐形眼镜片以防止近视度数的加深。必要时可行准分子激光近视眼手术,其中激光角膜切消术适合于中低度近视;激光角膜镶嵌术适用于高、中、低度近视。(仅供参考)
酒渣鼻不要急,中西医一起解心
酒渣鼻俗称“红鼻子”,多见于中老年人,主要特点是鼻部、前额和颏部发生暗红色斑片,其上有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病因多为毛囊虫蠕形螨感染引起,但内分泌失调、胃肠功能紊乱可诱发本病。
皮损发生于面部,特别是鼻部和两颊部出现暗红色斑片,初发为暂时性红斑,继而持久不退,并有毛细血管扩张,此后在红斑基础上成批出现丘疹,有的变为脓疱、脓性丘疱疹及结节。严重者局部组织肥厚,形成鼻赘。
内服药可用灭滴灵0.2克,每日2次,连服6周;四环素0.25克或强力霉素0.1克,每日1次,连服数周;维生素B2、B6可配合服用.
局部可外用复方硫磺洗剂、1%灭滴灵霜、5%过氧化苯甲酰乳胶等。如形成鼻赘,可做整形手术。
本病多属肺胃积热。
治法:清泄肺胃,佐以凉血。
方药:枇杷叶15克,桑白皮15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丹皮10克,黄连6克,紫草10克,赤芍15克,生甘草10克。
随症加减:脓疱明显者,加地丁15克,公英15克;鼻赘形成者,加丹参30克,莪术10克,夏枯草15克。
外用中药治疗法同寻常痤疮。(本文方子仅供参考)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