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自拟活血化瘀汤联合尿激酶半球后注射治疗外伤性玻璃体出血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8例外伤性玻璃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4例(34眼)和对照组34例(34眼),对照组患者进行尿激酶半球后注射,尿激酶U加入1ml生理盐水稀释,隔日注射,10次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自拟活血化瘀汤,10剂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视力变化情况,评价玻璃体混浊程度及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视力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且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1.18%,明显高于对照组79.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玻璃体混浊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减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自拟活血化瘀汤联合尿激酶半球后注射治疗外伤性玻璃体出血的临床疗效确切,能够有效提高视力,促进玻璃体混浊的吸收,优化了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外伤性玻璃体出血;尿激酶;自拟活血化瘀汤;临床研究
玻璃体出血分为自发性出血和外伤性出血,外伤性玻璃体出血发生在眼球钝挫伤之后,眼底血管破裂出血积聚于玻璃体腔,玻璃体积血导致屈光间质不清,从而引起视力障碍,且陈旧玻璃体积血使房水排除阻力增加,导致眼压升高,形成血影细胞性青光眼,应及时治疗,否则可引起玻璃体增殖及牵引性视网膜脱离,严重者可导致失明,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玻璃体出血严重者可采取玻璃体切割术来治疗,但存在视网膜脱离和继发出血的危险,轻、中度的出血以保守治疗为主,目前治疗玻璃体出血尚无特殊的方法和特效的药物。外伤性玻璃体出血归属为"暴盲",离经之血,即为瘀血,外伤所致瘀血应采用活血祛瘀药治疗。本研究观察自拟活血化瘀汤联合尿激酶半球后注射治疗外伤性玻璃体出血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现将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年1月-年12月收治的68例外伤性玻璃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PSS19.0生成随机数字表,按就诊顺序随机表分为观察组34例(34眼)和对照组34例(34眼)。观察组中男27例(27眼),女7例(7眼);年龄42~73岁,平均(62±10)岁;外伤史1h~25d,平均(5.3±1.1)d;外伤原因为穿通伤19例,钝搓伤15例;视力最低光感,最高0.5,平均视力为(0.09±0.01)。对照组中男25例(25眼),女9例(9眼);年龄40~75岁,平均(63±9)岁;外伤史1h~27d,平均(5.5±1.2)d;外伤原因为穿通伤18例,钝搓伤16例;视力最低光感,最高0.6,平均视力为(0.08±0.0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符合玻璃体出血的诊断标准,有明确的眼部外伤史;
2)均为单眼首次发生玻璃体出血者;
3)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1.3
排除标准
1)合并视网膜脱离及球内异物;
2)非外伤性玻璃体出血;
3)严重脏器功能障碍及精神疾病者;
4)高眼压;
5)眼内恶性肿瘤;
6)临床资料不全。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尿激酶半球后注射,尿激酶U加入1ml生理盐水稀释,使用5号球后针头于下眶缘中、外1/3交界处做球后注射,隔日注射,10次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口服自拟活血化瘀汤,组方:柴胡10g,当归尾10g,三七10g,丹参15g,红花10g,赤芍10g,党参10g,桃仁12g,生地黄20g,地榆炭10g,栀子炭10g,夏枯草10g,甘草5g。根据病情随证加减,混浊物鲜红者加生蒲黄10g,小蓟10g,少用或不用丹参、桃仁、赤芍、桃仁;眼压升高者加钩藤20g;混浊物呈灰白色者加莪术10g,三棱10g;久瘀伤正者加黄芪10g,10剂为1个疗程,在停止注射尿激酶后仍继续口服,巩固疗效,治疗2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根据病情辅以降血压、降血糖等其他治疗,新鲜出血的患者先给予止血处理。
1.5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视力检查;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评价玻璃体混浊程度改善情况;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6
疗效评判标准
1)治愈:治疗后出血完全吸收,玻璃体全部转清,无机化条索残留,视力>0.8或恢复致病前水平;
2)好转:治疗后出血基本吸收,有机化的条索残留,视力提高至0.2以上;
3)无效:未达到治愈、好转标准。总有效率为治愈率和好转率之和。
1.7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变化情况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视力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P均<0.01),且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P<0.05)。见表1。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1.18%,明显高于对照组79.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P<0.05)。结果见表2。
2.3
两组患者玻璃体混浊程度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玻璃体混浊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减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5.、等组成,三七、丹参、红花、赤芍、桃仁活血化瘀,配合生地黄活血养血,使瘀血去而又不伤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丹参能够促进兔实验性玻璃体出血模型玻璃体出血的吸收,缩短病程。当归尾,地榆炭、栀子炭又9.,P均<0.05),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P<0.01)。见表3.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出现2例球后出血,发生率为5.88%,对照组出现1例球后出血,发生率为2.94%,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P>0.05)。
3讨论
外伤性玻璃体出血是由眼外伤而造成视力危害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大量玻璃体积血严重影响视力。本病属于中医学的"暴盲""血灌瞳神""真晴破损"范畴,应采用活血化瘀法辨证施治,出血初期宜凉血止血,中期活血化瘀,晚期祛瘀散结,应在活血化瘀的基础上,兼顾他证,灵活加减,祛瘀不伤正,止血不留瘀。
尿激酶一种丝氨酸蛋白水解酶,能够促使纤维蛋白溶解酶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溶解酶,后者能够有效溶解纤维蛋白,从而使血块溶解,起到溶栓的作用,弥散的血液较易吸收,有利于加速玻璃体出血的吸收,避免机化索条形成,阻断眼底病变发展的恶性循环过程。本文研究显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尿激酶半球后注射治疗外伤性玻璃体出血具有确切效果,促进玻璃体混浊的吸收,有效提高视力水平,但给药前应先进行凝血功能检查,如有出血倾向、妊娠、手术后患者应禁用。
自拟活血化瘀汤由柴胡、当归尾、三七、丹参、红花、赤芍、党参、桃仁、生地黄、地榆炭、栀子灰、夏枯草等组成,三七、丹参、红花、赤芍、桃仁活血化瘀,配合生地黄活血养血,使瘀血去而又不伤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丹参能够促进兔实验性玻璃体出血模型玻璃体出血的吸收,缩短病程。当归尾,地榆炭、栀子灰又具有止血的作用,预防继发性出血的发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地榆炒炭后止血作用增强,栀子灰止血作用的主要活性部位为正丁醇部位、水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柴胡、夏枯草清肝明目,抗菌消炎,党参补中益气,生津和胃,健脾益肺,诸药结合可奏活血化瘀的功效,实际应用时应灵活使用,随证加减,疾病初期宜凉血止血佐以化瘀,少用或不用丹参、桃仁、赤芍、桃仁,加生蒲黄、小蓟,达到止血不留瘀,中后期大部分患者出血已止,重用活血化疲药或益气养血之品。现代医学认为,活血化瘀药物能够眼内巨噬细胞数及增强其吞噬能力,从而可加速了眼内出血的吸收。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自拟活血化瘀汤使临床疗效明显提高,对视力的改善及促进玻璃体混浊的吸收的作用均优于对照组,表明其与尿激酶联合可起到协同起效作用。
综上所述,自拟活血化瘀汤联合尿激酶半球后注射治疗外伤性玻璃体出血的临床疗效确切,能够有效提高视力,促进玻璃体混浊的吸收,优化了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专家介绍韩崧
医院眼外伤科副主任医师。
擅长眼底疾病,外伤,白内障,眼眶骨折等眼科疾病的诊治。
来源:《中医药信息》年第34卷第1期韩崧
责任编辑:徐清子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