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玻璃体混浊 > 病况症状

实验研究16SrDNA测序技术对细菌

▲   2例标本的涂片检测结果呈阳性,其中外伤性细菌性眼内炎标本中感染菌为革兰阴性杆菌,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泡感染眼标本感染菌为革兰阳性杆菌。5例患眼标本的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

2.S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

2.2.1测序结果及取样深度验证标本收集过程中用于监测污染的无RNA酶水标本未检测到细菌DNA,证实标本收集及DNA提取过程无污染。各标本高通量测序的数据统计结果显示,5例眼内炎标本共获得条优化序列,平均长度为bp;5例标本共产生个OTUs(表1)。

2.2.2稀疏曲线稀疏曲线可见5个标本稀疏曲线均基本趋于平缓(图1),说明测序深度较好,基本覆盖了标本的所有菌落,较真实地反映出眼内炎致病菌的细菌群落。

▲▲▲图15例眼内炎标本中微生物群落的稀疏曲线OTU:可操作的分类单元;yny:眼内眼

2.2.3检出细菌的在门水平5例眼内炎标本共检出13个菌门。组成致病菌群落的条序列中主要包括变形菌门条,占77.77%;厚壁菌门76条,占20.11%;拟杆菌门条,占0.86%。这3种菌门在各标本中均相对含量均较高,但5例标本个体差异显著。对相对含量≥1%的门类进行统计,外伤性细菌性眼内炎患眼标本中相对含量较高的门类有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分别为83.86%和15.76%,二者在该例标本中的总相对含量达99.62%;白内障术后2d急性细菌性眼内炎患眼标本中有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蓝藻细菌/叶绿体和异常球菌–栖热菌门,相对含量分别为92.32%、2.34%、1.64%、1.68%和1.08%;滤过泡感染性细菌性眼内炎患眼标本中主要为变形菌门,占99.59%;白内障术后22d迟发性细菌性眼内炎标本中有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相对含量分别为92.39%、3.04%和2.37%;白内障术后1d急性细菌性眼内炎患眼标本中主要为变形菌门,占99.30%(图2)。

▲▲▲图2门水平各个样本丰度位于前十位的细菌群类比较1:外伤性细菌性眼内炎患眼标本2:白内障术后2d急性细菌性眼内炎患眼标本3:滤过泡感染性细菌性眼内炎患眼标本4:白内障术后22d迟发性细菌性眼内炎标本5:白内障术后1d急性细菌性眼内炎患眼标本

2.2.4检出细菌的在属水平5例眼内炎标本共检测出个属,每个标本检测到36~69个属,其中18个属由5个标本共有。对相对含量≥1%的属进行统计,5例标本中相对含量较高的属共检测到19个。外伤性细菌性眼内炎患眼标本中相对含量较高的属有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假单胞菌属,分别占65.28%、18.90%和12.76%;白内障术后2d急性细菌性眼内炎患眼标本中相对含量较高的属有:假单胞菌属(占53.68%)、不动杆菌属(占8.62%)、Limnobactr菌属(占5.96%)、无色杆菌属(占3.69%)、涅瓦菌属(占3.03%)、Mthylovrsatilis(占2.60%)、水栖菌属(占2.57%)、甲基杆菌属(占1.75%)、柄杆菌属(占1.57%)、Aquabactrium(占1.27%)、寡养单胞菌属(占1.3%)、从毛单胞菌属(占1.24%)、溶杆菌属(占1.23%)、Solimonas(占1.17%)和栖热菌属(占1.13%);滤过泡感染性细菌性眼内炎患眼标本相对含量较高的属有莫拉菌属和假单胞菌属,分别占88.89%和9.52%;白内障术后22d迟发性细菌性眼内炎标本中相对含量较高的菌属有假单胞菌属(84.63%),不动杆菌属(1.92%),无色杆菌属(1.91%),鞘氨醇单胞菌属(1.66%),柄杆菌属(1.36%),从毛单胞菌属(1.07%);白内障术后1d急性细菌性眼内炎患眼标本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有假单胞菌属,占97.89%。每个样本中假单胞菌的相对比例均较高,其中白内障术后1d急性细菌性眼内炎患眼标本中的假单胞菌为绝对优势菌群,占97.89%(图3)。

▲▲▲图3属水平各个样本丰度位于前十位的细菌群类比较1:外伤性细菌性眼内炎患眼标本2:白内障术后2d急性细菌性眼内炎患眼标本3:滤过泡感染性细菌性眼内炎患眼标本4:白内障术后22d迟发性细菌性眼内炎标本5:白内障术后1d急性细菌性眼内炎患眼标本

3讨论

  眼内炎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根据病原学检测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对因治疗是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对前房液和/或玻璃体样本行病原微生物培养是眼内眼诊断的金标准,是目前临床上的常规检测方法,但该方法有如下不足:

(1)细菌培养结果的阳性率为34%~65%,患者围手术期抗生素的应用、采集的标本量不足、标本中含菌量少及微生物自身对生长环境的挑剔等因素均可导致阳性率降低[12-14]。

(2)细菌培养结果阳性时得到的阳性致病菌有时也并非是主要致病菌,培养过程中有些非主要致病的细菌容易生长,有时会导致结果的偏倚。

(3)细胞培养耗时长,一般需要3~5d,易延误早期治疗时机。

  标本涂片也是临床常用的病原学诊断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不需要特殊设备,快速简便,但结果的判断主观性强,依赖于技术人员的经验。本研究5例眼内炎标本中仅有2例涂片检测结果阳性,5例标本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我们以往对21例患者的眼内标本涂片结果显示,18例标本中仅有1例见大量阳性球菌,6例房水细菌培养结果阳性,1例玻璃体液标本细菌培养结果阳性[2]。一项多中心研究发现,66例术后眼内炎患者中细菌培养结果阳性者仅占39%,其中假单胞菌属占4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32%[4]。本研究中应用16SrDNA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5例细菌性眼内炎房水或玻璃体标本中4例由多种致病菌引起,其中外伤性眼内炎创口较大且伴有眼内异物,病原菌丰富,丰度较高的菌属各自所占比例均在10%以上,葡萄球菌属相对含量最高;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感染性眼内炎患者上方结膜坏死并渗漏是外来细菌进入眼内的主要途径,标本中相对含量较高的菌属为莫拉菌属和假单胞菌属;3例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由于围手术期应用的抗生素清除了结膜囊的菌群[15],病原菌较为单一,主要为假单胞菌属。稀疏曲线反映了标本的测序深度,高通量测序技术足以覆盖标本中所有菌群。16SrDNA检测结果与临床判断结果较为一致,此外本研究中发现致病菌丰度与发病时间及感染程度有关,发病时间越长,炎症反应越重,致病菌丰度越高,故16S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的病原菌检测阳性率高于传统方法。

  以PCR为代表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开创了感染性疾病病原微生物检测的新时代,曾有研究者通过PCR扩增细菌核糖体16SrRNA基因序列鉴定泪囊炎病原菌种属,证实该方法准确性高且特异性强[16],充分说明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克服了以往培养检测的缺陷,避免了抗菌药物对病原微生物检测的影响,即便有的病原微生物已被灭活,残留的核酸分子仍可用于致病菌的检测,提高了病原微生物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用于细菌性眼内炎的诊断亦广泛开展,然而传统检测方法通量低,引物设计只针对某一种或某一株致病菌,即便设计细菌通用引物也只能研究高丰度的致病菌[12-14]。细菌性眼内炎致病菌复杂多样,其中低丰度细菌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研究结果表明,第二代测序技术的推广克服了传统测序方法通量低、操作复杂等缺陷,实现了对混合致病菌的种属定性,以获得所有致病菌信息。16SrDNA是细菌染色体上编码rRNA的序列,由多个保守区和与之相间的高变区组成,进化较慢的保守区可用于设计同类微生物的通用鉴定引物,进化较快的可变区则可用于设计特异性鉴定引物以此将细菌鉴定到属、种乃至株的水平,已成为细菌鉴定与分类研究中较为理想的靶序列。16SrDNA测序技术作为高通量测序技术依赖的组学技术之一,着眼于对微环境中微生物群落菌种组成进行鉴定分析,提高了细菌性眼内炎病原菌检测的阳性率和准确率。

  尽管如此,16S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高通量测序前需进行标本模板DNA的提取,房水或玻璃体液标本中带菌量过少会导致DNA提取率低,无法完成测序。(2)患者经抗感染治疗后灭活的致病菌经PCR扩增仍可能出现阳性结果,影响临床医师的判断。(3)目前的测序方法只能提供致病微生物信息,尚不能对致病菌的耐药基因和敏感性药物进行检测。(4)高通量测序限于较大的测序成本及数据分析平台等因素尚不能得到广泛推广。

  目前,高通量测序在临床医学中用途广泛,但在眼科的应用仍很少[17-21]。本研究中将该技术用于细菌性眼内炎的诊断,效率高且准确性好,减少了检验者经验不足、细菌自身生长慢、营养条件苛刻、样本带菌量少等因素的影响,与传统方法互为补充,为细菌性眼内炎的诊断提供了新的选择。

来源:选自医学空间战略合作伙伴《中华实验眼科杂志》,转载请注明出处!

医学空间—医疗科技领域学术社群平台

四大主版块:MS.TV,医学文献,行业资讯,医友圈

长按







































北京中医白癜风医院如何
白癜风的饮食影响



转载请注明:http://www.ovinoi.com/bkzz/3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