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玻璃体混浊 > 病况症状

高度近视有什么影响,需要怎么预防

高度近视?

——“不过就是戴眼镜”

——“不过就是眼镜片比别人厚些”

其实不然,普通近视不是“病”,但高度近视是“病”啊,而且是会失明的病!

原因在于:高度近视眼底病变概率比普通人高!

幸而,越来越多的近视者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且在寻求怎么办的路上没有停止过。虽然高度近视的帽子一旦带上,眼底的风险就开始存在,且不会因为矫正屈光而消失,但是,我们有很多的办法防范,而且这些方法正掌握在近视者自己手中。

近视度数高,眼底很受伤

屈光度大于等于度的近视就是高度近视。

“对高度近视患者来说,由于眼轴不断增长,视网膜不能相应地变长,因而受到牵拉,拉扯造成的裂孔未及时修补,玻璃体已经液化的水分,便有机会灌入视网膜,就像墙纸渗水一样,视网膜便鼓起一部分,进一步恶化就有可能发生视网膜脱离。视网膜病是高度近视患者最容易发生的并发症,这是致盲的前奏。”

近视的发生发展伴随着眼轴(眼球前后径)的增长。“正视眼”的眼轴长度为23.85mm,不超过24mm。高度近视的眼轴长度往往超过26mm,度数越高眼轴越长,有的甚至可达到38mm。眼轴变长,视网膜就在其牵拉下变薄,进而发生萎缩、变性、裂孔、脱离、新生血管并发出血等等。

除了视网膜,高度近视还会带来黄斑、巩膜、脉络膜、玻璃体等部位的病理性损害。张晓晓表示,“高度近视患者几乎都伴有玻璃体浑浊,即俗称的飞蚊症。高度近视也是青光眼的高危因素。”

近视手术“治”不好高度近视

近视可以通过手术“根治”。如果这是一道选择题,相信很多人会选择“对”。

但事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手术矫正让高度近视眼们有了机会卸下厚厚的镜片,然而,它并不能“治好”高度近视。

手术只是擦亮了“镜头”让你看得更清楚,但眼球的结构并没有改变——眼轴一旦变长,就不会再缩短!高度近视患者不管做了一次多么完美的矫正手术,眼底病变的可能性是依旧存在的,因为很多眼底病变是由于高度近视的特征而导致,不管戴不戴眼镜,在日常生活或运动中,都要特别引起注意。

“这也就意味着,高度近视一旦患上,眼底风险就会一直存在,并不会随着视力已矫正而消失”,

高度近视还有救吗?

高度近视还有救吗?方法掌握在自己手上

有研究显示,高度近视所致的眼底并发症已成为我国45~59岁工作年龄层双目失明的第一主因。

高度近视造成的眼底破坏无法逆转,那是代表高度近视患者只能等瞎吗?

并不!

最佳的“救法”就在高度近视者自己手中:

1.注意用眼健康,预防近视早一步

日常近距离用眼时间最好不要连续超过45分钟,节假日看电视也不宜超过2小时,有近视倾向或已发生近视的青少年还要相应的减少。同时,眼睛与屏幕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看电视等大屏幕,眼睛与屏幕应保持屏幕对角线长度的5~6倍距离,最好使用可调节高低的椅子;看手机时,距离应保持33厘米以上。据国际调查研究报告的《近视预防指导》记载,视力为5.2的人,连续看电视或手机4小时以后,视力即会下降至5.0。

另外,有高度近视家族史、学龄前即出现近视,或近视速度增长过快的近视眼,发生高度近视的风险相对较高,应特别注意预防。

2.定期眼部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高度近视的并发症并不一定都有症状,如视网膜变性、视网膜裂孔等,有症状时可能已经发生了视网膜脱离。

通过定期的眼检查就能早期发现这些“小问题”,以简单的方法来治疗,阻止“大问题”发生。

高度近视者包括已经手术矫正的高度近视者最好半年做一次检查并建立眼健康档案,检查项目主要包括视力、验光、眼轴长度、散瞳后眼底检查等。

3.多眨眼多远眺

一般来说,看荧屏15分钟左右要自觉眨眨眼睛,半小时可进行10~20次头部四向摆动。

在连续工作1小时后应该休息15分钟左右,让视线离开荧屏闭目5分钟,再睁眼远眺,做做伸颈和扩胸运动,最好到室外活动手脚和身体,散散步,做做操,进行积极的休息。

如果条件不允许,可在室内做眼保健操和活动头部。

4.避免极限运动

跳水、蹦极等极限运动会增加视网膜脱离的风险,尽量不要尝试。

因为高度近视的眼轴被拉长,视网膜会变得脆弱,眼底常会发生一系列变性病变。随着视网膜变薄或者已经出现变性、病变,它能承受剧烈振动的功能也会受到削弱。如果高度近视患者参与足球、篮球、跳水、蹦极、拳击等剧烈运动时,外界压力急剧变化,容易发生视网膜撕裂、脱落,而视网膜脱落如果不进行及时治疗,很有可能导致失明!

佩戴优倍视防控眼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ovinoi.com/bkzz/124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