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电影市场谈 发行放映和主旋律问题
发行放映:放手市场生长还是指引单一院线? 上个月14日,电影学院的张献民老师送走了马林?卡米兹,他是法国的MK2院线的老板,这个院线主要侧重发行艺术影片。他来中国是想考察艺术院线的运行情况,试图寻求交换合作。但是,他大概只能失望地走了,由于中国的院线是单一制,即在某一个地区或城市,同一档次同一级别的院线,片商只能找到一个。据报道,中影靠着手上掌握的进口影片,帮助政府部门牢牢地掌控着全国的发行渠道。发行市场垄断化、放映院线单一化使国产电影更难与观众见面。 发行的另一个中国特点是在某类影片发行时政府以行政手段参与。这类票房不是由观众的选择决定的。例如,《十面埋伏》发行时政府职能部门及其领导就高调参与,主管领导在休息时间出席工体的首映仪式。本来,我1直说《十面埋伏》这样的影片进行商业炒作、寻求高票房都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该片的宣扬攻势和发行放映的成功是非典型化、非制度化的。它的资源和运作模式如果是公平公正的、同享的,是“你有我有全都有”的,那才能给别的导演和制片人以信心和鼓励。可这个片子的发行有相当强的政府色采。经济学上有一个词给现在民营企业定位,叫“非制度性生存”,我觉得我们有许多影片就是非制度化繁华、非制度化成功。 从《十面埋伏》可以看出,1到政府觉得好的片子就将其他片子清场,其实还是对国产影片没有信心。 主旋律电影:美国政府到底有没有文化? 我们的一些管电影的领导和理论家好像更喜欢谈论“美国的主旋律”。领导说这事的时候一般是说人家的主旋律影片剧作多么细致,人物多么鲜活,画面多么气势磅礴,音响多么动人心扉。接着就感叹,我们的艺术家怎样就不会包装呢,怎样就拍不出那种吸引人的主旋律影片呢。这表面是感叹,其实多少有些把手指头点到编导的鼻子跟前了。面对这类指导,我们的许多电影艺术家多少会有点灰头土脸,怀疑自己是否是少了点艺术细胞。是啊,拿了人家的钱,拍不出人家满意的片子,要末是不敬业,要末是头脑不够使。 可是,略微仔细打量一下其他国家就能知道,我们熟习的这类政府出钱出主题、领导“抓”、政府审查、放映前发文件、年终发政府奖的主旋律影片,世界各国都比较少见。在伊朗那样的宗教统领国家,我也没看过或听说过他们拍摄政府需要的电影。这其中,要数美国政府最没文化,不知道是由于那些官员文化水准低,还是由于那里的百姓根本就不让政府管文化的事。美国有商业部、司法部可就是没有文化部。我看美国电影是比较多的,要叫我用最简单的话总结印象,就一个字――乱。仅就越战题材而言,它既有在战争中就反思反战的《归家》和战后进行控诉的《野战排》、《生于7月4日》,也有宣传国家主义和狂热的英雄崇拜的《绿色贝雷帽》、《兰白癜风最好医院博》。美国没有一种属于政府的意识形态,它的媒体是受各种百姓思潮和利益集团安排的。或许它乱作一团是致命伤,可我们非说它有“主”旋律,就有点粗鲁,有点自说自话。 在美国,谁要是拿政府的钱来拍电影,我估计立马就会被传媒炒成一个“电影门”事件,独立检察官斯塔尔又会被放出笼来,紧咬住某个乱用纳税人钱财的主儿不放。要说美国电影有主题和情感上的主旋律,那我看骂政府是美国电影的第一主旋律。别的事情不说,仅就越南战争这件事,我看到的影片几近都是反战的。《现代启示录》表现美国大兵坐在直升飞机上奏响瓦格纳的《女武神》序曲去轰炸越南村落,《生于7月4日》把一个爱国青年逐渐变成反战反政府人士的进程拍得异常感人。《刺杀肯尼迪》中,凯文?科斯特纳一段近10分钟的含泪独白把上至总统,下至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的人员、机构都骂得狗血喷头,其矛头直指美国的国家机构。《国家敌人》、知名白癜风医院《烈血天空》都把体制内的异化气力作为叙事上的反面邪恶形象。对最近的9?11以后的战争,迈克?摩尔的政论纪录片《华氏911》简直把布什拍成一个白痴、一个战争狂人、一个为石油财团服务的傀儡,而且还半指责半造谣地说布什家族跟沙特国本?拉登的亲戚多么密切。骂政府,眼睛盯着总统,这是好莱坞电影奏鸣曲最响亮的主旋律之一。 固然,很多人说美国有主旋律电影并不是说美国也有领导抓出来的宣扬电影,而是说美国电影中有一种基本的共同精神。我是这样看的:美国电影有主旋律,可美国没有主旋律电影。美国电影有自己的主导动机,类似交响音乐的主题。就我看来,美国很多好看的电影和世界各国的优秀作品一样,在底层有一种各民族、各宗教可以交换、同享的基本伦理,这是一种人同此心的基本情感和人性精神。电影终究还是要给我们营建这类共通的艺术趣味和普遍性的伦理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