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我国近视人数的持续攀升和社会科普渠道增多,“屈光度”这一类与眼睛和视力相关的专业名词在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并不低,但大家对其了解只是聊胜于无,并不科学,甚至不一定正确。
首先说“视力”,简单说就是人们看清被视物的能力,视力的好坏是以看清被视物的远近等来评判的,好的有1.5、2.0,差的有0.1、眼前辩指、光感(也就是看不清视物,只能感受光的存在)。影响视力的因素很多,眼部炎症可以造成视力下降(沙眼、红眼病等);外伤也可以造成视力下降;晶体混浊、玻璃体混浊、视网膜的病变等疾患也可以引起视力的下降;但大部分青少年学生的视力下降多与近距离用眼疲劳有关。
然后说“屈光度”,屈光一般指对平行光线的光路的改变,针对眼睛来说最直接的屈光的改变就是反应在晶状体的弯曲程度上,视物越近,晶状体的曲度就越大,在调节上来说就是越费力,反应在自我感觉上就是眼睛疲劳,也就相当于近距离看书时间过久的症状;晶状体是人眼看远、看近的最直接的调节结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与物理学的凸透镜的不同表现在它是可调节的,也就是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来调节它的弯曲程度,来改变焦点的远近达到看清物体的目的。视力往往是指我们眼底视网膜成清晰物像的能力;而度数则是指我们眼睛屈光系统的屈光度。不同的人,相同的度数可以有不同的视力;同样,相同的视力也可以有不同的度数。但对于同一个人,在相同的时期,度数越高,视力就越差。两者有一定的相关性,却没有相互换算的公式。
总而言之,屈光度和裸眼视力并非一对一的关系,我们不能以裸眼视力的好坏来判断屈光度的高低,也不能以屈光度的高低来判断裸眼视力的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