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近距离用眼和高强度用眼可致使眼睛出现视疲劳。如果长时间处于疲劳状态,得不到缓解和调整,就容易导致睫状肌痉挛,睫状肌持续收缩时间过长,使眼睛长期处于疲劳近视的状态,就会发生调节性近视,即假性近视。对于调节性近视,如果不及早治疗,就会变为真性近视,所以必须引起重视。
病理性近视是高度近视中的一种,对视功能危害比较严重。病理性近视主要由于遗传因素造成,因而尽管有些人不是从事近距离目力的工作,照样会发病,并可以发生视网膜变性裂孔、视网膜脱离、黄斑出血等严重的并发症。病理性近视并发的眼底病变,由轻到重有一个渐变的过程,如发生视网膜脱离往往先有视网膜变性裂孔,只要定期详细地进行眼底检查,尽早地发现视网膜周边变性裂孔,及时行视网膜光凝处理,就可以避免视网膜脱离的发生,视功能就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如果发生了视网膜脱离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发生黄斑出血需要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进一步诊治。阅读和写字注意保持30厘米距离和正确的姿势。注意自然光线和保证室内充足的照明。在用眼1个小时后远眺室外,使睫状肌调节松弛,尽量往远处看,望绿色树木更好。每次15分钟。多食用富含维生素A、核黄素和维生素C的食物,如鸡肝、鸭肝、鹅肝、麦片、瘦肉、酵母、蛋类、牛奶、扁豆、干酪和各类新鲜蔬果等。5老花眼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的晶状体与睫状肌的调节能力下降可导致老花眼。老花眼的初期症状包括远近调节有时间差;近距离工作眼睛易疲倦、不想看小字,严重时甚至头痛、恶心等,最后近距离视物不清,必须把物体拉远才看得清楚。老花眼是无法避免的眼睛老化现象,不要逞强,一旦有症状就应配戴近距离专用的眼镜。老花眼平均每4年会增加50度,患者最好每隔4~5年调整老花眼镜的度数。许多人以为“有近视就不会得老花”,其实是错的。近视者可抵消老花眼的度数,但还是会变老花眼,只是较晚出现。而患远视的人,老花眼则会较早出现。可多食用黑豆、黑芝麻、瘦肉、鱼、蛋、牛奶、动物肝脏以及新鲜水果、蔬菜等食物。6白内障白内障多在更年期前后出现,是由于原来清澈透明的晶状体发生混浊,光线无法完全穿透而造成视觉模糊。目前认为,可能与紫外线辐射、晶状体过氧化物增加、新陈代谢等有关。此外,糖尿病、高度近视、青光眼等疾病患者都是白内障的高危人群,发生的年龄也会降低;另外,长期使用类固醇制剂也会导致白内障发生,使用者应提高警觉。本病起病初期视力下降不显著,眼前可出现飞蚊状暗影。当晶状体混浊范围渐渐扩大后,视力下降便会日益严重。现在白内障复明手术技术已经非常先进,患者不必等到白内障完全成熟、眼睛看不见了才去治疗。只要感到视力下降影响了生活和工作,就可以通过手术重新恢复清晰的视力。可适量选择绿叶蔬菜、西红柿、胡萝卜、甘薯、葡萄、柠檬、香蕉、杏、牛奶、羊奶、酸奶等食物。脂肪,尤其是动物脂肪,以及烟、酒、糖等均要加以控制。每日要多饮水,至少饮1升左右温开水。此外,应避免长时间暴露于阳光中,以免组织老化造成白内障加剧。7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老年人发生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的原因,多数是由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突发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时,应分秒必争,医院急诊。如果患有冠心病的老年人发生单眼或双眼骤盲,医院的同时,使用抗心绞痛的药自救,只要诊治及时,仍有希望恢复有用视力。有些患者在发生动脉栓塞之前,约有1~3分钟短暂视力丧失,即“一过性黑”的发作,虽然发作之后视力恢复,但它却是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的前兆,不可等闲视之。另外,由于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血供来源于颈内动脉,所以对于本病患者还应进行颈动脉超声波检查,看看是否存在血管狭窄与血栓形成。预防的办法是有效治疗与控制高血压、高脂血症和动脉硬化。小贴士工作与娱乐诚可贵,光明价更高。受损的视力难免是感受世界美好的障碍。如果说人体就是一架机器,那么作为其中经常使用的部件——眼睛,随着时间推移受到各种“磨损”在所难免,只是希望大家能爱护它,珍惜它,在它生病的时候给予它正确的护理与治疗。本文内容出自“家庭用药杂志”,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授权。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