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W系列之《世界眼科新时讯》
第八期:病例报道园地/CASEREPORT(二)
早期玻璃体切割治疗真菌性内源性眼内炎
病例报道
病例1
患者男性,27岁,因左眼视物模糊1个月就诊。初诊时左眼视力20/60,前房有1~2个细胞,玻璃体细胞3+,眼底窥不清。患者被诊断为全葡萄膜炎,给予强的松滴眼液治疗1周,症状无缓解,遂行玻璃体切割术。术中发现绒毛样玻璃体混浊从视神经蔓延到周边视网膜,提示可能为内源性眼内炎,玻璃体培养发现有白色念珠菌。给予患者口服氟康唑mg每天,持续治疗6周。6个月后患者左眼视力恢复至20/40。
病例2
患者男性,76岁,既往有II型糖尿病,因左眼疼痛、视力下降1周就诊。诊断为全葡萄膜炎,给予泼尼松龙滴眼液治疗。3周后复诊,左眼视力下降到手动,眼部检查发现前房积脓、纤维蛋白渗出,眼底窥不清,伴有左侧头痛。行玻璃体切割术,术中发现大片颞侧脉络膜视网膜渗出侵入到玻璃体腔,玻璃体培养发现烟曲霉菌。脑部磁共振扫描发现感染起源于蝶窦,并向海绵窦侵犯。1个月后患者出现视网膜脱离,接受联合手术治疗。给予患者伏立康唑治疗6个月,直到颅内症状改善,左眼视力恢复到指数。
病例3
患者女性,52岁,既往有克罗恩病,长期使用强的松治疗,因乏力就诊。血培养发现白色念珠菌和肺炎球菌感染,考虑可能与她用于肠外营养支持的中央静脉导管有关,导管尖端真菌培养阳性进一步证实了该诊断。在眼部常规检查时,发现患者有无症状的双侧视网膜渗出,左眼更差。给予患者氟康唑治疗3周后,患者左眼眼红眼痛加重,有飞蚊症状,右眼无症状,未见渗出。左眼行玻璃体切割术,去除玻璃体绒毛状混浊部分。玻璃体混浊下方的视网膜已坏死,需要进一步激光治疗。6个月后,患者视力恢复到20/20。
讨论
真菌性眼内炎严重威胁患者视力,也是临床医生的诊断难题。真菌性眼内炎的标准治疗包括玻璃体腔注射抗真菌药物、全身给抗真菌药和玻璃体切割。对于感染性葡萄膜炎,玻璃体切割术是一种安全的诊断性治疗,能够清除感染组织和炎症因子,增加药物的眼内穿透力,并减少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但由于没有前瞻性临床试验,玻璃体切割对真菌性眼内炎的治疗作用尚不清楚。在我们的病例中,对高危患者早期行玻璃体切割可以显著改善视力,并明确真菌性眼内炎的诊断。
来源:BirnbaumFA,etal.RetinCaseBriefRep.;10:-.